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夏季高溫頻繁發生,中暑案例也隨之增加。你是否曾經在烈日下感到頭暈、噁心或全身無力?這些都是典型的中暑症狀。如果處理不當,甚至可能危及生命!本篇文章將帶你全面了解「中暑怎麼辦」、中暑症狀的判斷方法、緩解措施與預防注意事項,幫助你安心度過炎炎夏日。
中暑是人體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,導致體內溫度調節功能失衡,引發一系列生理反應的現象。
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定義,則指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,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.5℃,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,有危及生命的狀況。
以下是中暑時最常見的症狀,可根據不同階段略有差異:
頭痛
頭暈
噁心嘔吐
全身無力
倦怠感
皮膚乾燥或大量出汗
臉部潮紅或蒼白
心跳加快
呼吸急促 體溫升高(可達40°C以上)
意識混亂、注意力不集中(嚴重者)
抽搐、昏迷(熱射病階段)
下表來自衛服部之自我檢測中暑相關症狀表,描述中暑可能會出現的相關症狀,如果下列多數症狀都與當下的狀況符合,代表有可能就是中暑了,請立即停下所有正在進行的活動,並求救附近的店家、民眾或是打119,千萬不要自己硬撐,以免錯過急救黃金時間。
症狀 | 有 | 沒有 |
頭昏?頭痛? | ||
虛弱?口乾? | ||
肌肉痛、肌肉痙攣? | ||
嘔吐?嘔吐2次以上? | ||
反應變慢、渾身虛弱不對勁? | ||
皮膚燙、體溫高? | ||
失去意識超過1分鐘? |
當懷疑自己或他人出現中暑症狀時,應立即採取以下步驟:
✅移至陰涼處:立即離開高溫環境,移至通風良好或有冷氣的場所。
✅補充水分:小口慢慢補充常溫水或運動飲料(含電解質),避免一次喝太多。
✅降溫處理:可用濕毛巾擦拭全身、吹電風扇、冰敷腋下、脖子、鼠蹊部等血管密集區域。
✅鬆脫衣物:鬆開緊身衣物、解開領口,讓身體能順利散熱。
✅休息平躺:避免繼續活動,讓身體充分休息以穩定體溫。
⚠️ 症狀若未緩解,請立即就醫,尤其是出現神智不清或昏迷等危險徵兆。
🌞預防中暑的關鍵在於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防曬措施:
👕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烈陽時段外出
💧穿著淺色、透氣衣物,並配戴帽子、墨鏡
⛱️補充水分,每天至少喝2000ml水,大量出汗者需增加攝取電解質
👶👵老人、孩童、慢性病患者更需特別注意防暑措施
🧊隨身攜帶防中暑噴霧、冰涼貼、便攜式風扇等應急用品
出現以下情況時,應立即送醫處理:
❌ 體溫超過40°C
❌ 持續嘔吐、意識模糊或抽搐
❌ 嚴重頭痛或呼吸困難
❌ 無法自行飲水或補充水分
❌ 意識喪失或昏迷現象
熱射病是一種醫療急症,延誤處理可能造成不可逆傷害。
A:不一定。大量流汗是人體自我降溫的反應,若仍有意識清楚、體溫未飆升,一般屬於熱衰竭或輕度中暑。但若無汗卻體溫飆高、意識混亂,則可能是熱射病。
A:建議先喝常溫水或電解質飲料,避免冰水導致血管急速收縮,影響散熱與腸胃功能。
A:輕度中暑經妥善降溫和休息後可能會緩解,但若是中重度(如意識混亂、體溫高於40°C),需立即就醫,切勿拖延。
A:
體能活動劇烈者(如軍訓、生理女性經期中)
中暑不僅是夏天常見的小毛病,更可能在不注意中成為危險的致命危機。「中暑怎麼辦」不該等到發生才學,而是平時就要掌握應對與預防技巧。透過認識中暑症狀、採取正確的處理方法與日常防護措施,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安心過夏、防患未然!
參考資料:
撰稿營養師:林芝伶營養師
專長:營養與保健食品諮詢、體重管理、營養與食品文獻研究
經歷: 保健食品公司營養師、台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碩士、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士
介紹: 飲食不需要太多框架,份量掌握好,健康也能很自在。希望用我的專業,分享實用又生活化的營養觀念,讓大家更了解不同食物對身體的幫助,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。